就新興國家的股市而言,我們認為,以目前已經多知道之QE退場政策輪廓;即自9月開始,以每月150億美元退場。我們計算過,到2014年2月底,QE將會完全退場,即聯準會將完全停止購買不動產抵押債券,購買金額為零。我們判斷。以5月至今,新興國家金融市場對QE退場反應表現,至近期已有過度反應之虞;因為,一些外資寵愛的市場,竟然發生匯率大貶值之恐慌,如圖五,印度盧比兌換美元,演出長期大逃竄!
我們認為,印度不只是金融市場問題,經濟與社會情勢也相當不穩定;對其未來發展,我們相當保留。但,在QE退場正式展開後,也就是市場分析師認為「利空出盡」後,會有顯著Mean Reversion之市場,我們的判斷為,東南亞國協(ASEAN)之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及東歐之波蘭等國家。這一些國家除外資只有自金融市場撤出之外,並沒有自產業投資撤離;更重要的是,它們所面對的最大出口市場,中、美兩國與歐盟,經濟衰退之緊張情緒多正在舒緩中。
上周,我們已經注意到,國際投資銀行之經濟學家,對中國2013年之經濟成長率預估觀點,由緊張轉為舒緩,開始由悲觀轉為中性,甚至正面。
圖六:中國經濟成長率曲線圖,鉅亨網指標
中國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7.7%,第二季為7.5%;在QE退場陰影中,2013年5月底與7月初,國際貨幣基金(IMF)兩度調降中國經濟成長率,隨後投資銀行也繼續跟進。最後將2013年全年,中國經濟成長率由8%調降為7.75%。但,可能是投資銀行太緊張,加上一些大陸政治局團隊之換班,當時有跟進IMF將它調降到7.2%的;日系投資銀行,還將它調降到7%;真是太Blue(憂鬱)了。投資銀行自今年釣魚台事件開始、到5月聯準會QE退場宣告、再到6月中上海SHIBOR竄高事件期間中,一直患有嚴重之「中國經濟硬着陸恐慌症」與「中國信貸憂鬱症」。
我們認為,目前國際投資銀行,開始對中國經濟成長率之預估,顯然已經「改弦更張」;這應與2013年底可能發展之經濟情勢,及中國國務院之短期信貸舒緩政策有關:一、年底第四季時即10月開始,被IMF視為全球經濟最大威脅之美國QE退場風險,即便至今仍還是只聞樓梯聲、還未聞人下來;但其負面效應,已經自5月下旬至9月底反應殆盡。二、中國國務院由2013年7月起,已經開始進行,全球投資銀行最關心之中國地方債餘額調查;雖然中國國務院之調查結果,投資銀行不盡相信,但已改善了嚴重之「資訊不對稱」(Asymmetric Information)問題,使中國地方債之資訊,開始漸漸透明化。三、最重要的是,中國人民銀行(BOC),在緊縮貨幣政策下,也自7月起開始在中國貨幣市場中,多次執行人民幣債券之「逆回購」操作;釋出短期資金,但長期會將此釋出之資金回收;短期已經將高燒之SHIBOR(上海隔夜拆利率)降溫。四、再則,也開始為小企業的生存競爭,開始鋪設軟着陸之環境。就如國際媒體之報導:李克強總理正在進行中國產業結構性改革、企業去槓桿;進行上海自由經濟金融之開放試點、但避免大規模刺激計劃。國際投資銀行對中國經濟觀點之改變,應與中國國務院與人民銀行,近期一連串偏向積極之政策有關。
陸、日本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暫未具威脅!
在IMF之2013年經濟報告書中,IMF最關心之第三個經濟威脅,是日本央行(BOJ)將自2014 年初,進行日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(以下稱:日元QE)。日本是美國債券之第二大持有國家,本文在「保佑日元QE進場歲歲平安」一文問過:日元QE資金要從那裏來?賣美國公債?什麼時候賣?答案是:好價格的時候賣。我們判斷,BOJ應該已經自2013年4月起;即日本政府會計年度起,已經開始為日元QE籌備資金,也已經調節掉部份美國公債了!財務理論將不到一年就到期之債務與資產,視為「短期負債」與「流動資產」;我們提過,不到一年BOJ就要進行QE,所需財源是要提前準備的;而最方便之方法是為賣美國公債。
我們對日本的金融情勢漸漸感到不悲觀,因為由近期國際傳媒,為現任執政黨自民黨所做的經濟政策民調判斷,近期日本自民黨政權之消費稅率調高計劃,已經獲得調查樣本70%日本民意贊成。如果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成功調高消費稅,則日本政經界勢必以史上重大成功來比擬。因為,過去二十四年以來,一碰消費稅就使日本政壇精英「出師未捷身先卒,常使首相淚滿襟」;引發執政黨敗選、與首相下台危機、甚至前任首相橋本龍太郎,為此憂鬱病倒。我們認為,日元QE之「全部風險」,有一部份已經夾雜在5月下旬至9月底這段期間,反應過了。就財務理論事件分析邏輯,金融市場再怎麼有效率,要一次就將眼前與更遠之事件完全反應,這是不可能的;尤其是重大政策與事件。但以日本自民黨政權,這一年多以來之政策執行步調,我們對日本的金融市場前景逐漸看見曙光!
圖七:日本日經225股價指數,鉅亨網首頁
柒、結論:溢價報酬總是隱藏在強風豪雨中!
Sharpe(1964)告訴我們:投資溢價報酬是由系統風險中擠出來的。如果影響金融市場與濟發展之主要風險、即「內生變數」,多已經將主要事件(Events)之負面效應,反應過了。那Fama and Ferench(1993)也已告訴我們,高淨值市價比(B/P)同時是小型股本(Small Size)之公司,是風險溢價報酬會最高之投資標的。邱志昌(2013,參閱JAFMS, Journal of Accounting ,Finance, and Management Strategy)也驗證過,自由現金流量除以總資產比率(FCFR, Free Cash Flow Rate),可以視為因子模型之第四因子,是為「四因子模型」。總結,財務文獻認為,高B/P、高FCFR、Small Size是財務理論提供給投資者,在系統風險中,進場投資有價證券之前進指標。
來源網址:https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30829/kh9r3zxfnqr02_4.shtml